“从一个到每一个”: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实践

2025-10-12 16:47 jkglxt_admin 阅读

融合教育的理念从“关注这一个特殊孩子”到“服务每一个孩子”的转变,是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深刻体现。这一转变的实现,离不开在普通学校内部及周边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持系统。通过分析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等优秀实践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有效的融合教育支持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它如何通过撬动普通教育的变革,最终实现“特普双赢”。

核心枢纽:资源教室的专业支持功能

在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中,资源教室扮演着核心枢纽的角色。它不是一个隔离的“特殊班级”,而是一个为随班就读的特殊需要学生提供专业评估、个别化辅导和资源支持的场所。在资源教室里,专业的资源教师会为每个特殊需要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针对其在学业、社交、行为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提供“开小灶”式的精准辅导。同时,资源教室也是培训普通班教师、指导他们如何在课堂中进行差异化教学的基地。如东莞市茶山镇中心小学于2018年创建资源教室,通过建章立制、优化队伍,高效扎实地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为融合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协同作战:“普校-特校-家庭”三位一体模式

有效的融合教育绝非普通学校单打独斗所能完成,它需要构建一个协同作战的网络。其中,“普校-特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支持模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这个模式中,普通学校是主阵地,负责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区域内的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则扮演“专家顾问”和“技术后援”的角色,为普通学校提供师资培训、巡回指导、评估诊断等专业服务;家庭则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通过家校沟通,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和支持在校内外保持一致性。例如,萍乡市芦溪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探索的“赋能协同及‘普校-特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整合支持模式”,正是这种协同理念的体现。

文化营造:同伴支持与包容性校园氛围

技术和资源的支持是“硬件”,而包容性的校园文化则是融合教育成功的“软件”。在支持系统中,同伴的力量往往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通过实施“助学伙伴计划”或“同伴支持”策略,可以鼓励普通学生与特殊需要学生结成对子,在学习和活动中互帮互助。这不仅能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情感的支持,更能让普通学生在互动中学会理解、尊重和接纳差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如宁波市北仑区阳光学校的“同伴携手,共筑融合”实践研究,就深入探索了同伴支持如何促进深度融合。当整个校园都充满了理解和友爱的氛围,每一个孩子,无论有无特殊需求,都能在其中找到归属感,获得自信、快乐的成长。

电话

167-1013-1322

邮箱

3135380456@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