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特融通:校企合作赋能特殊需要学生职业发展的探索

2025-10-12 16:42 jkglxt_admin 阅读

融合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是帮助特殊需要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和就业转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近年来,“职特融通”(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的模式,正成为打通特殊需要学生从校园走向职场“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路径,涌现出了一批富有成效的实践案例。

校企合作:为特殊学生搭建真实的职场桥梁

将企业资源引入特殊教育学校,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步。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与希尔顿集团的校企合作。2023年6月,该校与希尔顿集团在深圳的7家酒店正式签约,就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和拓宽学生实习就业渠道达成合作。这种合作模式的意义在于,它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高端、规范的职场环境。学生可以在酒店的真实岗位上进行实习,学习服务技能,并提前适应职场文化和人际交往。对于企业而言,这也是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人才多元化的重要举措。这种双赢的合作,为特殊需要学生的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现代学徒制:在实践中传承“一技之长”

在“职特融通”的探索中,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培养模式。江苏省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为此提供了范本。该校自1995年成立职业高中起,就坚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核心理念,设立了实用美术、烹饪等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校与更多企业合作,将现代学徒制规模化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跟随企业师傅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做中学”,学习具体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尤其适合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职业能力,实现从学生到“准员工”的平稳过渡。

体系构建:保障从入学到就业的全链条支持

成功的“职特融通”需要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和全链条的支持。这不仅包括引入企业资源和实施学徒制,还涉及到课程设置的改革、评价体系的调整以及就业服务的跟进。例如,学校需要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反向设计专业课程和实训内容;评价学生时,不仅要看学业成绩,更要看其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在学生毕业后,学校还需与企业、残联等机构合作,提供持续的就业支持和跟踪服务。通过构建这样一个从入学到就业无缝衔接的支持体系,校企合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为保障听障等特殊需要学生的就业权利、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路径。

电话

167-1013-1322

邮箱

3135380456@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