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中国融合教育:困境与发展方向

2025-10-12 16:42 jkglxt_admin 阅读

融合教育作为新时代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推进过程不仅是教育体系内部的调整,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了深入理解其面临的挑战,我们可以借鉴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一篇发表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的学术论文,便运用该理论的AGIL模型,对我国融合教育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理论框架:AGIL模型与融合教育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社会系统要维持生存和稳定,都必须满足四个基本功能,即AGIL模型:适应(Adaptation)、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和潜在模式维持(Latency)。将此模型应用于融合教育系统:

  • 适应(A):指融合教育系统如何适应外部环境,即满足残障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 目标达成(G):指系统设定并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即确立清晰的融合教育发展目标。
  • 整合(I):指协调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如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关系的能力。
  • 潜在模式维持(L):指维持和传递基本价值观的能力,即营造包容性的社会文化和认知。

通过这一框架,我们可以系统地审视中国融合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结构性难题。

现实困境:四个维度的挑战

基于AGIL模型,研究者识别出我国融合教育面临的四大困境:

  1. 内部支持体系薄弱(对应A功能):尽管政策层面大力倡导,但在实践中,普通学校内部的支持体系仍显薄弱。这包括专业资源教师的短缺、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制定与执行不到位、无障碍环境建设不足等。这使得教育系统难以充分“适应”特殊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化需求。
  2. 法律制度位阶较低(对应G功能):虽然《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规提出了融合教育的概念,但相较于《义务教育法》等基本法律,其法律位阶较低,约束力有限。这导致融合教育的目标在具体执行中可能被弱化,影响了“目标达成”的效力。
  3. 外部主体缺乏协作(对应I功能):融合教育的成功需要教育、卫生、残联、社区等多部门的协同作战。然而在现实中,各主体间的协作机制尚不健全,存在信息壁垒和责任边界不清的问题,未能形成有效的“整合”力量。
  4. 社会认知尚存桎梏(对应L功能):社会公众乃至部分教育工作者对融合教育的理解仍存在偏差,对特殊需要学生的接纳度和包容度有待提高。这种文化和认知上的“潜模式”障碍,是推动融合教育深入发展的深层次阻力。

发展方向:构建协同共生的生态系统

针对上述困境,该研究提出了系统性的发展方向。首先,需要构建强有力的内部支持体系,加强资源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个别化教育。其次,应健全融合法律制度,提升相关法规的法律位阶,为融合教育提供更坚实的法律保障。再次,要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生态系统,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合力。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要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营造包容性的社会文化形态,从根本上消除偏见与歧视。这四个方向的努力,将共同引领新时代中国融合教育走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电话

167-1013-1322

邮箱

3135380456@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