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的中国实践:来自教学一线的区域创新案例

2025-10-05 17:15 jkglxt_admin 阅读

如果说政策法规为融合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来自教学一线的实践创新则是推动其落地生根的活水源头。2023年,教育部公布了首届全国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名单,这102个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最新实践成果。通过解读这些鲜活的案例,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融合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如何在中国各地开花结果。

浙江杭州:构建学前融合教育的“深融模式”

在学前教育阶段如何有效开展融合?杭州市丁兰第二幼儿园的《让特殊儿童得到更适更优的发展——幼儿园“深融模式”的推进式研究》案例给出了答案。该园确立了“公平普惠,兼顾特需,普特共融”的核心目标,通过协同政府、特教学校和社会机构,构建了学前融合教育本土化的“深融模式”。这一模式的精髓在于“深度融合”,它不只是将特殊需要幼儿简单放入普通班级,而是通过专业的师资、系统的课程设计和个别化的支持计划,为百余位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幼儿家庭解决了育儿难题。这个案例展示了在学前阶段,通过多方资源整合,可以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干预和顺利融入集体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广东广州:以“加减乘除”法推进区域融合发展

区域层面的融合教育如何系统推进?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的《加减乘除共支持,多彩生命齐绽放》案例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框架。该案例由越秀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启智学校共同探索,其核心理念是用“加减乘除”法来构建多维支持体系。“加”是指增加资源支持和专业培训;“减”是指减少融合障碍和教学难度;“乘”是指发挥协同效应,联动多方力量;“除”是指消除歧视与隔阂。这一生动形象的“运算法则”,将复杂的区域融合教育工作体系化、策略化,秉持“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理念,有力地推进了整个区域融合教育的整体发展。

江苏南通:从“送教上门”到“普特融合”的跨越

对于重度残疾、无法到校就读的学生,融合教育又该如何实现?江苏省南通市的《从“送”到“融”:实现一个都不少》案例给出了创新性的回答。该案例针对重残学生分布广、需求复杂等特点,创新了送教上门的工作路径。它不止于“送”知识,更致力于“融”入社会。通过完善送教工作机制,创设开放送教场域,开发多元送教课程,并畅通送教转衔通道,在多方合力下,帮助重残学生从“长久失学”逐步“纳入送教”,最终走向更高质量的“普特融合”。这个案例体现了融合教育的终极关怀——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并为他们创造一切可能融入社会的机会。

这些来自上海、辽宁、吉林、广东等地的优秀案例,共同描绘了中国融合教育实践的多元图景。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的探索,为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的本土经验。

电话

167-1013-1322

邮箱

3135380456@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