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融合教育的演进之路:从“随班就读”到“适宜融合”
融合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旨在确保所有儿童,无论其能力或背景如何,都能在普通教育体系中获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中国的融合教育探索,根植于本国国情,经历了一个从初步探索到内涵发展的独特演进过程,其核心脉络可以概括为从“随班就读”到“融合教育”的深化,再到追求“适宜融合”的本土化发展。
第一阶段:以“随班就读”解决“有学上”的难题
中国的融合教育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的背景下,为了解决大量残疾儿童入学难的问题,“随班就读”作为一种现实选择应运而生。这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是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解决“有学上”的普及化问题。1994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标志着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融合教育实践主要承担着提升残疾儿童入学率的重任,其出发点是机会的均等。
第二阶段:以“融合教育”探索“学得好”的内涵
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融合教育的关注点开始从“数量”转向“质量”。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发布,该文件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明确使用了“融合教育”这一概念,标志着政策由内隐走向外显,融合教育进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随后,2017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在法规层面确立了融合教育的目标;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则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融合教育。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推动着实践从简单的“随班就座”向提供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支持的“真融合”转变,核心议题转变为如何让特殊需要学生“学得好”。
新时代特征:“适宜融合”的本土化探索
当前,中国的融合教育发展呈现出尊重差异、多元融合的本土化特征。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超过50%的在校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最新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融合教育“适宜融合”的本土模式。这体现了一种务实的态度,即融合并非单一的安置形式,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学校的条件和区域的资源,提供包括普通班就读、特殊教育班、资源教室支持等在内的多元化、阶梯式的支持体系。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中国的融合教育模式,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之路,已成为新时代的核心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