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生命的光彩——写在首届全国融合教育优秀案例发布之际
一、从"特殊"到"普通":融合教育改变的生命轨迹
在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第二幼儿园,有一个特殊的"合合美美"融合教育项目。自闭症儿童小明(化名)刚入园时从不与人交流,甚至会突然尖叫、跑出教室。老师们没有放弃,而是为他制定了"社交故事"干预方案,通过绘本、角色扮演等方式教他表达需求;同伴们在老师引导下,主动邀请他参与游戏。半年后,小明不仅能主动打招呼,还能在小组活动中完成简单任务。这个真实故事生动诠释了融合教育的魅力——它不是简单地让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班级,而是创造一个"每个孩子都被看见、被尊重、被支持"的教育环境。
首届全国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共评选出102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像一束束光,照亮了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之路。从北京市东城区西总布小学的"零拒绝"实践,到温州市永嘉县瓯北第一小学的"三别"教学策略;从杭州市丁兰第二幼儿园的"深融模式",到南通市的"送教到融"创新,每一个案例背后,都是教育者用爱心和智慧书写的动人故事。正如一位资源教师在案例中写道:"融合教育不是'拯救'特殊孩子,而是让所有孩子学会在差异中共同成长。"
二、融合教育的"温度"与"深度":不止于"在一起"
真正的融合教育,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在一起",更是心灵和学习的"真融合"。在南京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们开发了"特需学生教育评估工具",通过多维度评估确定每个孩子的教育需求,再与普通学校教师共同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这种"评估-计划-教学-评价"的闭环服务,确保了特殊需要学生获得适切的教育支持。该校与区域内20所普通学校合作,使85%的特殊需要学生能够在普通班级顺利学习。
融合教育的"深度"还体现在对教师专业能力的高要求上。上海市闸北田家炳小学的鲍晓坚老师将"通用学习设计"(UDL)理念应用于语文教学,通过提供多种表征方式(如图文、音频)、多种表达途径(如口头、书面、绘画)和多种参与方式(如独立学习、小组合作),让包括学习障碍学生在内的所有孩子都能有效学习。这种差异化教学策略,正是融合教育的核心要义——不是"降低标准",而是"多元支持",让每个孩子都能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抵达目标。
三、迈向更包容的未来:我们能做些什么?
推进融合教育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于学校而言,需要设立资源教室、配备资源教师、开展教师培训;对于家长而言,要理性认识孩子的特殊需求,积极与学校沟通合作;对于社会而言,应消除对特殊需要人群的偏见,为他们创造包容的社会环境。
每个人都可以为融合教育贡献力量:普通学生可以主动与特殊需要同学打招呼、一起游戏;社区可以为融合教育活动提供场地支持;企业可以捐赠康复设备或设立奖学金。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所言:"融合教育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它不仅改变特殊需要儿童的命运,也塑造着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世界。"


